现如今,许多家庭把孩子教育都放在了首要位置。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给孩子安排了转学;
也有的家长为了省事或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将孩子送入住宿制学校。
安排转学与住宿制学校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更好吗?
家长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近日,咨询室来了一位叫做心心(化名)的孩子,让她的父母感到头疼。心心之前就读于一所公立学校,成绩以及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父母为了减少接送以及照顾孩子的压力,将孩子转学至一所住宿制私立学校。转学后,心心常常哭着不肯去学校不肯住校,而成绩也明显一落千丈,心心的父母为此感到十分烦恼且无力。
转学以及住宿制是孩子所面临的一种环境转变,也是让孩子产生一系列情绪变换的原因之一。如果一个成年人从自己生活了很久的城市去到一个新的城市生活,必然也需要很长的适应期,更何况对于一个小学的孩子呢?当孩子在原来的学校熟悉了学习生活环境并建立好属于自己的社交关系网后,突然去到了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中,亦或是从与爸爸妈妈一起生活,突然到一个人独立生活的住宿制学校,害怕与不适应是不可避免的。而作为插班生,其他的同学早已互相熟悉认识,更会让孩子产生难以融入的孤独感。
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心心的家长也许曾在无意之间出现过类似于“如果你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的表述。也许在大人们看来,这不过是一句玩笑话,爸爸妈妈怎么可能会不要自己的孩子呢?但是,这句话带给孩子的伤害也许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对于内心世界极为单纯的孩子来说,在他们的认知层面是很难去辨别家长的玩笑话,反而会信以为真。
家长无意间一句“不要你了”的玩笑话,再加上把孩子送去住宿制学校就像是导火索,使孩子内心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被抛弃感”。这种“被抛弃感”会让孩子产生恐惧,进而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极端行为。而来到咨询室的心心小朋友也许就是因为在家长言语的刺激和在送她去住宿制学校决定的导火索下产生的“被抛弃感”,同时,面对新学校新同学的不适应与孤独感也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于新学校的恐惧与抗拒。
其实,很多家长为孩子办理转学或让孩子送入住宿制学校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或是让孩子更早的学会独立,但是,对于孩子面对转学或是住宿制的转变一定要做出提早的心理建设。给足孩子无尽的安全感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一课!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满足日常衣食住的基本生理需求后,人的第二阶段需求便是安全需求。因此,为孩子建立十足的安全感是他们自信和积极的根源,也是满足未来社交,学业与事业发展以及自我实现的根基。
在面对转学与住宿制的转变时,家长向孩子传达的应当是“新学校的老师同学都会很喜欢你的”“每周末爸爸妈妈都会接你回家”“在学校你可以和爸爸妈妈打电话”而不是“我们不要你了”。同时,送孩子去住宿制学校之前,家长也应当提前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技巧以便帮助他们更好的适应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作者/ 项伊麦(应届实习生)
编辑/ 项伊麦(应届实习生)
* 本文有感于温州海之莲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
* 咨询热线:62557120 86067120